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简称DIP)体系下的各核心指标(病种分值、总量指数、CMI、病种分值单价)是相互勾稽联动的关系,CMI作为总量指数和工作量之比,在反映病种诊疗难度的同时,更体现了医疗的价值内涵,指明了资源流动的方向。从区域角度看,CMI能够体现医保资金的购买价值,CMI值更高的医疗机构对于资源的转化效率更高,在医院内部,CMI值更高的科室及医疗组有着更强的临床能力。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CMI指标是优化各核心指标的关键,总量规模的提升无法与质量的提升割裂开来。首先,CMI指标的提升可加速总量指数的扩大,优化总量指数的结构。依托病种整体权重的提升,在保持现有工作量的同时即可高效扩大优质的总量指数。如若缺乏高难度病种的诊治能力,单纯依靠低难度病种进行经营规模的扩大,总量指数增加效率将明显变低,总病例数激增的同时会显著稀释CMI值,无法实现规模和内涵的双赢。此思路对于实行DRG的医疗机构也有启示意义。在DRG的实行中,如果只将重心放在提高入组率,增加DRG病例数,而不兼顾收治病患的难度,那么CMI值可能会出现下降。其次,在DIP体系中,CMI指标虽然不作为医保支付的依据,但是会间接影响病种分值单价水平。病种CMI的提升将有效地降低其每指数单价,让公立医院达到收支平衡,获得更大的结余空间。
由此可见,CMI指标作为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地指导医疗机构进行总量指数的结构管理,指引公立医院重塑管理经营思路,纠正粗放式增收的行为,着重技术难度的提升,从“以收入为核心”的运营策略向“以成本为核心”逐步转变,探索基于价值导向的精细化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