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保改革的来临,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使得医院在运作、管理、财务运行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种支付方式对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的冲击,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对医院整体行为及管理模式的挑战
目前医院管理的矛盾点在于:政府要公益、患者要满意、医保要控制、医院要效益。在医保支付改革的背景下,这个挑战需要医院物价、运营、医务、护理等多部门合力参与到医保改革支付的应对工作,多部门的合作对医院的管理和运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将实现住院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建立起现代化的数据治理机制,形成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以病种为基本单元,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付费体系,完善医保与医疗机构的沟通谈判机制。加强基于病种的量化评估,使医疗行为可量化、可比较。因此,怎样去构建更好的临床管理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如何去围绕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提升目标,持续优化医疗价值,在医疗安全与质量保证的前提下,用最优化的成本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是摆在医院管理层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医疗及经济管理水平的挑战
按照医院运营之前使用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大多数医院采用拓展型的战略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是进行院区扩建、增加病区以及床位数,使得医院快速发展。而如今医保支付改革来临,国家层面统一确定病种分值目录库、核心与综合病种的划分标准等。按照本地区前3年数据进行全样本数据病例平均医疗费用测算,确定核心病种的分值。对于综合病种、异常高值的病例,可通过病例单议、专家评审等方式确定病种分值。对于异常低值的病例,按实际费用确定病种分值。这就要求医院不仅需要考虑医疗服务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追求医疗服务单位成本的效用最大化,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以价值为导向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此,医院面临着经济运营管理压力,原多开药品、检查、治疗项目增加收入模式已被破除,对贵重药品、高值耗材及人力成本都须精打细算。付费改革到来,对大型公立医院而言也是一个提醒,即医院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将运营模式由粗放型规模增长向管控成本、提高效率的精细化运营转变。
三、对信息化领域的挑战
无论DRG还是DIP,其本质上都是大数据应用工具,在管理流程和标准上相对过去都有很大差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和改造是必须的。例如引用DRG管理系统,或者在原有系统(HLS收费系统、财务系统、成本系统等)上进行一定改造,使得它们能匹配和管理DRG/DIP付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