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病种分值(DIP)付费方式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根据文件精神,国家医保局于2020年10月在71个统筹地区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简称 DIP)是结合我国国情,由地方自主开展的医保支付创新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付费方式。它将基金预算管理与支付方式相结合,其中,明确将区域总额预算和点数法结合,体现了风险结构、平衡机制的预算管理思想;明确按病种分值付费住院病历全覆盖,体现了住院费用点数法的具体执行。在此结合的基础上,将与按病种分值付费有天然关联的点数法运用到全部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中,可以达到增强医疗服务透明度、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医保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改革目标。据悉,江苏省淮安市、广东省中山市、江西省南昌市、山东省东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城市先后实行住院费用的按病种分值付费,并在具体管理和操作上各具特色。2018年年初,广州市全面实施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在科学合理支付、规范医疗行为、创新监管办法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给予这一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医保支付方式以实践证明。总的来说,DIP将有利于科学制定区域总额预算;有利于发挥医保付费的成本发现和经济激励作用;有利于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率;有利于健全与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有利于引导医疗机构管理优化和服务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