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病种分值(DIP)付费服务实现各项医保改革的动态衔接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全力推进DRG、DIP等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监管,着力提升医保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链条全系统发力。DIP付费其自身的特点就使其本身就有与新的药品、耗材、服务项目及标准的动态衔接的特点。DIP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据核心技术,利用真实世界海量数据还原病种全貌,通过对疾病特征及规律的挖掘,客观的拟合医疗服务的成本和价格。DIP的关键就是对数据的分组,当符合主诊断及主诊断下的操作相同的病例达到15例的标准时即可单独成为核心病种。因此,在实际付费过程中,患者使用的新项目、新标准通过DIP都得以体现,例如一个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产生之后,当使用该治疗方法的患者数量达到15例的规模时即可单独成核心病种,成立了单独的核心病种后,医保即可对该项目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依据标准赋予分值,即可实现医保与医疗机构之间按DIP分值付费,实现与新服务项目的动态衔接。随着各项医保制度改革的推行,特别是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及药品目录谈判,使得群众的看病就医费用降了下来。在这些改革衔接的初期,会存在费用衔接的过程,改革之前的费用会比较高,改革之后这些药品、耗材的费用会降下来,但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医保部门对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也同步涨价。各项改革之后使整个疾病治疗的费用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多数项目是降低的,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技术价值的费用是提高的。在DIP实际付费过程中,只要这些项目是医疗机构真实消耗掉的,医保均需综合衡量,平衡好费用的结构性变动与医保支付标准之间的关系,让医疗机构有动力去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影响机构的可支配收入。